草原先民視馬為蒼天使者,
與馬為伴,
蒙古族牧民自有記憶起,
在那些創世紀的傳說中,
他們就已經在馬背上了。
經過歷史的沉淀,
蒙古馬精神
已經融入了草原人民的血脈,
根植于馬背民族心靈深處,
激起奮發向上的力量。
“2019中國牙克石“建興杯”國際馬術耐力賽暨大興安嶺馬越野邀請賽、2020內蒙古馬賽 第七屆內蒙古國際馬術節(牙克石站)暨“鳳凰杯”大興安嶺馬山地越野賽開賽在牙克石相繼舉辦。
你不知道的
大興安嶺馬
快來看!
大興安嶺馬,是在內蒙古大興安嶺特定的生態環境條件下,在本地蒙古馬、鄂倫春馬和后貝加爾馬的基礎上,經奧爾洛夫馬、頓河馬、盎格魯諾爾曼馬、阿拉伯馬、純血馬等多品種進行“雜交”后,又經長達半個世紀的長期自群繁育和人工選育而形成的休閑娛樂騎乘型三河馬新類群。
大興安嶺馬,分布于大興安嶺林區,是中國緯度最高的地區。廣闊的高寒地區,森林資源豐富,降水充沛,水系發達,林間牧草種類繁多。因其豐富的水資源和獨特的地理環境、典型的寒溫帶氣候特征,為大興安嶺馬的選育形成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在現代化機械工具尚不普及的年代,大興安嶺馬以體態健碩、蹄質堅硬、挽力大、耐力和抗逆性強的特點,在林業生產,木材運輸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內蒙古呼倫貝爾大草原是世界上馴化馬匹最早的地方之一,蒙古馬的分布在世界上也最廣。隨著世代生活在這里的歷史上匈奴、鮮卑、突厥和契丹等民族的遷徙,民族的融合,對中國馬種,以及中原地區的畜牧業,軍事生活都發生了重大影響。在呼倫貝爾草原上游牧的民族均善于騎射,養馬業發達,馬匹的種類和數量都比中原地區有很大的優勢。
經奧爾洛夫馬、頓河馬、盎格魯諾爾曼馬、阿拉伯馬、純血馬與蒙古馬、鄂倫春馬和后貝加爾馬反復雜交改良后,后代的體型外貌較蒙古馬、鄂倫春馬有了明顯的改觀,且改善了馬匹蹄質的問題,蹄質堅硬距毛明顯增多。保留了鄂倫春馬善穿深山密林,跋涉沼澤的特點的同時,又導入了外血馬的特點,體型較大,后肌肉更充實,尻寬而圓。又經過40多年大興安嶺林區職工依靠經驗,進行自群繁育和本品種選育而形成了如今林間負重行走的三河馬新類群——大興安嶺馬。
在距牙克石市區8公里的鳳凰山莊卡倫堡馬場建立了“大興安嶺馬良種繁育區”。繁育區內現有大興安嶺馬600余匹,種公馬21匹,基礎母馬400余匹,育成馬200余匹。
在進行大興安嶺馬純種繁育的同時,鳳凰山莊卡倫堡馬場嘗試了用純血馬、阿爾哈捷金馬(汗血寶馬)和阿拉伯馬對大興安嶺馬進行雜交試驗,推動大興安嶺馬向輕型化選育的力度。目標是培育適用于休閑娛樂騎乘的專門化馬種,體型結構優良兼體型外貌尚佳的休閑娛樂騎乘用馬,不僅平均體尺較同齡三河馬有所改觀,同時體型外貌更加清秀。
現代馬業是新型特色產業,文化、體育、競技、休閑的馬術運動和騎乘旅游將成為新的時尚?,F代馬業涉及領域不僅有農業、畜牧業,還有食品加工、醫藥業、體育業、社會文化、科學技術、旅游業、休閑娛樂等各行各業。世界現代馬業已經如火如荼地開展,而我國馬業卻依然沒有形成擁有完整馬產業鏈條的現代產業。三河馬新類群——大興安嶺馬將進一步推動大興安嶺林區馬匹培育、馬產品開發、馬文化傳承,特別是對于大興安嶺馬今后的保護、開發、利用工作做出新的貢獻。
在今天 在此時
大興安嶺馬與牙克石兒女
相伴踏上新的征程
弘揚傳承
奮勇爭先
正當其時
(編輯:戴文宸 監審:趙宗杰)